池萬隆:浅述银元的历史演变 从货币到收藏品的跨越
骆驼巷luotuoxiang.com · 池萬隆 · 2025-08-27 18:10 阅读85485次
回顾银元的发展历史,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货币制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,也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曲折道路。
 

  中国最早的银元诞生于道光年间的台湾地区。1837年,面对鸦片战争后对外贸易逆差加剧、白银大量流出的困境,台湾地区开始禁止洋银出口。次年(1838年)为了稳定物价并提供足够的流通货币,台湾地方政府决定自行制造银元,由此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银货币——银饼,俗称“老公银”。

  这种银饼采用简单的机械工具和粗制铁模打造而成,因当时国力衰退,银元原材料不足,模具寿命短,需要频繁更新,导致现在留存下来的每一枚钱币都有所不同。银饼正面为寿星手持拐杖图案,周围书写“道光年制”“足纹银币”,下方标注“库平柒弍”;反面中央为宝鼎图案,周围环绕满文“台湾附铸”。由于制作粗糙,与西洋银元相比不受欢迎,留存下来的大多凿痕累累,因为当时民众担心银币有伪或纯度不够,常用錾子敲打以辨别真伪。

  中国第一枚机制银元则出现在光绪十年(1884年)。当时吉林将军希元以吉林省欠缺制钱、银价增昂、物价上涨为由,奏请清廷批准自行铸造银币,从军饷中提取白银五千两,委托吉林机器官局铸造了一两至一钱的整套“吉林厂平”银币。在满语中,“吉林”意为“船厂”,当地习惯用厂平计重,故此种银币得名“吉林厂平”。该币正面上端镌圆形篆体“寿”字,与左右两侧龙纹构成双龙戏珠图案,中央方框内镌“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”字样;背面中央方框内镌币值,方框外镌满文币值与卷云纹。因未获的当时中央政府正式批准,“吉林厂平”没有大量铸造,仅有少量流散民间,成为十分珍贵的货币文物。

  银元能够在中国逐渐取代银锭成为主流货币,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。银锭的使用不便是其被逐渐替代的主要原因之一—银锭制作效率慢,重量不同,兑换找零相当麻烦。而银元面值标注明晰,兑换相对方便,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。随着海禁渐开,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。18世纪末,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流通外国银元。这些外国银元制作精巧,大小成色基本一致,便于计算,人们乐于接受。据不完全统计,至1910年,在华使用的外国银元超过15种,数量达11亿元之巨,在中国所占的货币比重高达43%5。常见的外国银元有西班牙银元、墨西哥鹰洋、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像银元、站人银元等。

  面对外商以银元和鸦片套取巨额白银出口导致银价暴涨的情况,中国朝野有识之士纷纷提出改革建议,力主中央政府统一铸造银元,借以“维主权、存正朔、收利权、塞漏卮”,与外国银元相抗衡,阻截白银外流,挽救国家经济。

  清政府于光绪十六年(1890年)开始正式铸造银元“光绪元宝”(即龙洋),各省纷起效尤。1900年后,全国铸造了超过1亿枚银元。银元取代银锭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,经历了漫长的银两、银元并用时期, 直到国民党获得全国政权后,于1933年正式发布《废两改元令》,才真正实现了从银两制度到银元制度的转变10。这一时期,银元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流通货币之一,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14年开始发行的袁世凯像银元,俗称“袁大头”,从1914年开始发行,总计铸造了超过7亿枚,成为中国民国时期最常见的硬通货。

  银元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使用,在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商人也普遍接受银元,尤其是贸易港口如新加坡、香港和曼谷,银元成为国际交易货币。在海南岛,银元从1890年到1949年都作为本位币流通。澳门、香港等地区在二战前后也大量流通银元。

  银元能够成为中国主流货币,还得益于其标准化的规格和成色。银元的重量通常为26.7克,含银量为90%,这种标准主要源自墨西哥的鹰洋6。每一枚银元的直径大约为39毫米,这个尺寸使得银元在携带和流通中既方便又具分量感,是市面上流通硬币中较大的种类6。银元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,铸造过程中要确保银的纯度达到90%,同时在压制过程中控制银元的重量差距在1克以内,以保证公平交易。

  银元作为主流货币的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面临挑战。1935年,国民党政府实施了一次重大的币制改革——法币政策,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、采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,实行于1935年11月4日。该政策主要内容是:以中央、中国、交通三银行(后加中国农民银行)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,禁止白银流通,并将白银收归国有,移存国外,作为外汇准备金。法币是中国最早的,并且大规模流通的第一版统一纸币。

  这一政策在当时遭到了不少抵制,许多老百姓不愿意用银元来兑换纸币,认为“真金白银在手里面多么踏实”。因此,银元在市面上继续流通了一段时间。国民政府为了推行法币政策,采取了多种措施和办法,曾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政问题。然而,法币的实施遭遇了重重困难。1937年,日寇使用沦陷区的伪币,兑换老百姓的法币,然后派汉奸特务到国统区,用法币兑换银元或者外汇,造成了外汇流失。1938年以后,由于法币的发行量增大,法币的购买力直线下降,但是银元相对坚挺很多。到了1943年,1700元法币才能兑换一个银元。民国后期,几千元或者一万元面额的法币很常见。由于贬值很厉害,1948年,国民政府发行金元券代替法币。

  法币政策的实施标志着银元作为法定货币地位的终结。尽管银元在市场上偶尔出现或被个人收藏,但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时代宣告终结。银元在中国的流通时间长达约40年,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银元才完全退出流通市场,取而代之的是法定纸币。

  随着银元退出流通领域,其角色发生了重要转变,从交易媒介转变为收藏品和投资品。银元收藏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升温,如今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收藏市场和价格体系。

  银元具有多方面的价值,使其成为收藏家的重要收藏对象。材质和艺术价值:银元由贵金属或白银合金铸造,制作精美,图案考究,代表了一个时期的货币文化,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。

  历史和文化价值:银元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、经济、文化、外交、金融的历史兴衰和沧桑,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。画面中常常包含老寿星、手杖、宝鼎、银宝、如意“万”字符等代表如意吉祥、财源广进等寓意的元素,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。

  保值和升值功能:作为贵金属货币,银元具有保值和升值功能2。古玩市场上一枚保存完好的“袁大头”银元,价格可以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,如果是罕见版本,可能价值超过1万元。一些稀有银元,比如袁世凯“黎元洪加长须版”或某些限量版本银元,价格可以达到数十万元甚至更高。

  近年来,钱币收藏的圈子中出现了一种新趋势,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放弃传统的收藏方式,转向只玩品相的收藏方式。这种变化反映了现代年轻人的收藏观念和消费习惯的转变,同时也揭示了钱币市场的新动向。

  银元收藏市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。在过去的20年里,银元假币市场逐渐增多,特别是“袁大头”假币泛滥。专家估计市场上流通的假银元可能占到整体银元交易量的5%至10%。银元作为历史的见证者,以它独有的魅力占据着钱币历史中的重要一席。它不仅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,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、经济、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银元的角色从流通货币转变为收藏品和投资品,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珍贵。

  回顾银元的发展历史,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货币制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,也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曲折道路。银元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,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方式,讲述着中国近代史上的兴衰与沧桑。

  作者简介:池萬隆,西安人,研究生学历中级职称,九三学社社员,现从事非公经济理论和智库咨询工作,先后在若干权威媒体发表论文和理论类文章若干。

  作者声明:本文属于探讨交流类文章,文中内容部分来自其他文献和资料,作者不对引用的真实性负责;本文不做任何商业取酬使用。

 
会长访谈 +
企业商讯 +
 
政策解读 +
关于我们  -  服务体系  -  合作媒体  -  寻求报道  -  联系方式
陕ICP备20007593号-6
版权所有 骆驼巷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/镜像/复制
Copyright © 2025 luotuoxiang.com All Rights Reserved
骆驼巷是“一带一路”社会组织商业咨询管理信息、改革发展政策解读、公益慈善资讯、理论研究成果、​舆情监测报告的综合发布平台。
陕西丝路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陕西大秦印社非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主办 骆驼巷专业致力为商会协会及其它社会团体提供信息发布服务!